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list

        【年度盘点】呼和浩特市: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

        发布时间:2023年02月03日 来源:政策法规处
        字体:[ | | ] 分享到:
        打印本页

        2022年以来,呼和浩特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重要论述,不断强化组织领导、持续健全工作体系,从完善规划上入手,从提升产业上突破,从乡村建设上发力,  “守底线”同步“促振兴”。

        坚持规划引领,

        谋篇布局乡村振兴

        精心编制规划蓝本。围绕“两个屏障”“两个基地” “一个桥头堡”战略定位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争创“三个城市”、打造“四个区域中心”、推动融入“四大经济圈”、建设“五宜城市”、培育“六大产业集群”总体布局,编制“十四五”《农牧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》和《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规划》,明确首府“三个一 ”发展定位,并统筹纳入《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,汇集资源、协同落实。

        精准确立发展目标。明确农牧业农村稳定健康发展总体目标,细化提升农牧业生产能力、推进产业化发展、绿色发展、 乡村建设、巩固脱贫成果、促进农民发展等6项约束性指标20项预期性指标。

        精细保障规划实施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。贯彻党的农村工作条例,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,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,统筹推进落实。二是加强资金保障。争取下达国家、自治区和市级农牧业资金17.53亿元、财政衔接资金6.72亿元,同比增长50%。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支出1.37亿元,占比约3.2%。三是加强考核督导。对标国家和自治区考核指标体系,完善督导考核机制,强化日常监督、半年督导、年终考核工作。

        坚持产业支撑,

       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

        以优化农业布局促进农业结构调整。一是合理布局种植业。布局“三区两基地”,建设300万亩玉米高产稳产功能区、100万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功能区、150万亩旱作节水杂粮油料生产功能区以及30万亩优质饲草料、4万亩蒙中药材生产示范基  地。二是立足稳产调结构。农作物总播面积稳定在670万亩,粮食和大豆种植任务均圆满完成,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5.8万亩。  “菜篮子”新增设施种植面积1212.6亩,新增露地菜种植面积1.31万亩。三是聚焦高产强基础。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, 2019—2021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00.2万亩,2022年37万亩任务已完成85%,综合绩效考核全区第一。

        以建设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融合发展。一是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。新建续建规模化奶牛牧场24个,肉类总产量预计12.6万吨,奶产量181万吨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加工项目一期5G奶粉工厂高端液态奶、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鲜奶和奶酪工 厂投产,伊利、蒙牛、优然牧业、盛健、蒙羊羊、蒙草、草都等成为奶业和草业领军企业。二是积极打造本土绿色品牌。推进“两品一标”及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,形成绿色食品111个、有机食品25个、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0个。三是创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.和林格尔县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设全部完成并通过自治区验收,土左旗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已编制方案并通过自治区审核。

        以新型经营主体促进经营体系建设。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400家,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前三季度销售收入1670亿元, 稳居全区首位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377个,认定新型家庭农牧场1212个,带动农户12万余人。

        坚持生态优先,

       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

        以质量为前提,扎实推进厕所革命。自加压力明确改建目标3万户,实际开工30072户,已完工19704户,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9088户的216.8%,普及率位列全区第一。

        以规划为引领,梯次推进污水治理。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,2021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.7%,黑臭水体动态清零,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整治率达94%。2022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2%。

        以收运为支撑,持续推进垃圾治理。市区周边村镇已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,生活垃圾治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 100%。边远乡镇村点分级建立收运处置体系,旗县乡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80%以上。

        以特色为核心,不断提升乡村风貌。57个村被列入“自治区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”,6个村入选传统村落,3个村被评为国家级美丽乡村,4个村被评为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,3个县(区)被评为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。

        以巩固为前提,切实改善基础设施。乡镇100%通硬化路,行政村通硬化路99.9%、通客运班车100%。行政村生产生活用电100%全覆盖,  “快递进村”服务覆盖率98.3%,4G网络、宽带网络和广播电视覆盖率100%,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。

        以绿色为基调,着力打造美丽乡村。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91.13%,废旧地膜回收率83.56%,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 2.1%,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3.47%,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一直稳定在90%以上。

        坚持发展增收,

        有序衔接乡村振兴

        抓牢监测帮扶“守底线”。全市脱贫人口共25409 户52437人,其中:享受政策13125户25106人,不享受政策 12284 户27331人,监测户共838户1584人。全部因需帮扶, 无返贫致贫发生。截至11月30日,系统监测显示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15.8%,超出全区平均增幅1个百分点。

        抓细扶持重点“补短板”。一是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。围绕“高原特色农牧业”和“两麦一薯”,投入武川县各级各类资金2.5亿元以上,占资金总量近30%。二是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。争取自治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资金1400万元,支持清水河县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产业项目3个,受益人口达4997人。

        强化综合保障“控风险”。脱贫人口享受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占比达50.28%,,“防贫保”投保农村户籍人口90.05 万人。农村低收入人群住院政策内可报销比例93.58%,医疗救助比例10.84%。发放教育资助资金14900万元,惠及学生24.75万人次。

        发展产业就业“保增收”。一是衔接产业振兴。争取下达中央、自治区和市级衔接资金6.72亿元,实施乡村产业及文旅融合等项目252个。二是促进转移就业。全市脱贫人口转移就业9369人,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8200人的114%。

        健全工作体系“促衔接”。一是健全任务体系。制定 《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行动方案》,明确8方面30项工作任务和85项落实举措,确立工作目标任务体系。二是深化学习教育。市县两级乡村振兴系统共组织 培训28期、参训6358人次,  “云上+线下” “必修+实训” “研讨+测试”培训10127名乡村振兴一线干部。三是加强驻村帮扶。选派645名优秀科级干部、专业技术人才组建驻村工作队73支,实行派出单位与驻村贲任、项目、资金“三个捆绑”机制支持工作。四是加强社会帮扶。完善“组团式”社会包联帮扶机制,51个牵头单位带领289个组团单位包联9个旗县区、经济技术开发区51个乡镇、涉农街道办事处,合力强村富民。

        打造示范样板“重引领”。启动《创建乡村振兴县乡村示范样板三年行动计划》,2022年集中力量打造1个县10个乡镇63个村。武川县黑沙兔村、清水河县老牛坡种成功申报创建为自治区“红色美雨乡村建设综合示范项目”试点村,武川县、和林格尔县成功创建为自治区级先行示范旗县,清水河县高茂泉村成功创建为自治区级实践交流基地,2个乡、23个村已通过自治区初审,正在申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乡、村。

        附件: